地名是一定的社會群體為表示特定方位、范圍的地理實體賦予的語言文字代號,屬于語言詞匯中的專有名詞。地名承載著文化的積淀,折射著歷史的變遷。地名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能夠反映一個地方的地理特征、生活方式以及居民的心理活動、思維方式,從地名中可以直接或間接地獲得各種文化信息。因此,地名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文化現象,是反映社會歷史的活化石。繁峙縣的地名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真實反映了繁峙縣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再現了繁峙經濟生活、軍事活動、歷史變革等。
繁峙縣地名文化形成的背景
繁峙縣始建于春秋時期,繁峙從隋朝開皇十八年(598 年)得名,現有人口24 萬多,以漢族為主,此外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歷史上以農牧業為主,是草原游牧文化向農耕文化過渡的地帶,歷史文化兼容而深厚。繁峙縣位于山西省東北部,北與應縣、渾源縣相連,南與五臺縣、河北省阜平縣相接,東、西分別與靈丘縣、代縣相鄰。繁峙縣共轄3 個鎮、10 個鄉、412 個行政村。繁峙縣的地形大勢是“兩山夾一谷”,北靠北岳恒山,南依四大佛教名山五臺山,中間為滹沱河谷地。氣候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繁峙縣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森林面積約21.7萬畝,天然牧坡約130 萬畝。盛產黃芪、黨參、黃芩、麻黃。金礦、鐵礦、銅礦等礦產資源豐富,其中金礦儲量居山西之首。
繁峙縣地名基本特征
繁峙縣以自然地理實體特征命名的地名多于以社會人文事象特征命名的地名,反映出繁峙縣地名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為深遠。隨著社會的發展,自然地理實體地名在不斷減少,社會人文事象地名在不斷增加,一方面反映出人類活動對地名命名的影響;另一方面,反映了地名命名的復雜化和多樣化,地名的內涵不斷加深與豐富。地名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許多地名經過口口相傳得以保留至今,因而地名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習慣性和穩定性。但地名并不是一成不變。穩定性是相對的,演變性是絕對的,地名在穩定性的大背景下又有變異性。地名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地名在社會的每一個階段都具有不同的特點。繁峙縣一些地名的變更往往跟政治變化相關,地名在記錄社會歷史的同時,不同程度上滲透著不同時代的政治色彩,因而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
繁峙縣地名文化淵源
地名源于自然地理環境。在古代社會生產力較低的情況下,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占據主要位置。繁峙縣的許多地名都體現了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特點。
以地理方位命名的地名,往往以一定的參照物為中心,是一種相對位置,常用的參照物如自然環境要素中的山川、河流等。利用方位詞來命名有助于人們定位一個地方的地理位置。繁峙縣地名中包含了許多和方位有關的地名,常用的表示地理方位的詞有“東”、“西”、“南”、“北”、“中”、“前”、“后”、“上”、“下”、“左”、“右”等等。以河流為參照的方位命名較多,如“上雙井”和“下雙井”因分別位于雙井河的上游和下游而得名,“南洪水”和“北洪水”因地處洪水河南北兩側而得名。此外還有南關、西義、上永興、下永興、南龍興、北龍興等。
地名源于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反映一個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地形地貌命名的地區易于讓人了解其地理概況。繁峙縣丘陵和山地較多、平原較少,許多地名因地形地貌而得名。以地形地貌命名的地名包含“坪”、“峪”、“崗”、“山”、“梁”、“嘴”、“坡”、“嶺”、“峰”、“灘”、“溝”、“垴”、“灣”等字眼。“坪”,通常指平坦的場地,例如老漢坪、川草坪、寬坪、決坪、香坪、麻地坪、常坪等。“峪”常用作山谷、溝谷名稱,如東峪、輝峪、大宋峪等。而山谷或峽谷開始的地方稱之為“峪口”,比如麻峪口。“崗”是高起的土坡,如樓崗。巖頭鄉以地形地貌命名的地名數量最多,反映出巖頭鄉地形的復雜程度最高。
地名源于水體環境。水是萬物生長的源泉,人們的生活、生產離不開水,農作物的種植、生長也離不開水。繁峙縣許多村莊位居河流沿岸,這不僅有利于充分利用水資源,而且促進了人們生活、生產與社會文化間的交流和聯系。河流與人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繁峙縣與水有關的地名中往往包含“河”、“溝”、“灣”、“洼”等字眼兒。“河”是指地表成線形的自動流動的水體。與“河”有關的地名如砂河、后河、西沙河、小沙河等。“溝”字本意為田間水道,也泛指一切水道,如東溝、正溝、塔西溝等。“灣”指水體彎曲的地方,如南灣、下灣、西溝灣、上大灣、下大灣、老牛灣、郝家灣、楊樹灣、山塘灣等。“洼”指小水坑,比如柴洼、河家洼等。此外,一些村莊因在距離河流較遠的地方,取水不便,地名中往往包含“井”、“池”等字眼,透漏出本地缺水的信息,因而村內僅有的水井、池塘便成了村子的標志。
地名源于動植物。一些地名直接以動植物的名字來命名。動植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當地的自然環境,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在地名中反映出來。植物類地名涉及到的植物有“ 草”、“ 林”、“樹”、“楊”、“柳”等,比如川草坪、大柳樹、楊林等。通過這些地名可以體現動植物對當地的自然環境的適應性。以動物命名的地名中包含“鹿”、“虎”、“龍”、“駱駝”等,如龍宿溝、龍池河、中虎峪、鹿骨崖等。此外,繁峙縣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天然藥材資源,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以“麻黃”來命名的地名有麻黃村、麻黃溝村等。
地名源于氣象氣候。氣象氣候因素由溫度、降水量、日照、大氣、風云雨雪等組成。這些要素也是影響人類活動的主要因素,所以,氣象氣候地名也很普遍。繁峙縣與氣象氣候有關的地名有旋風口、大明煙、云霧峪、凍冷村等。
繁峙縣許多地名還源于人文歷史環境。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文環境越來越多地影響人們的生活,對地名的命名方式也不再局限于自然地理環境,很多地方出現了以人文地理環境命名的地名。
地名源于經濟商貿活動。繁峙縣的許多地名與經濟商貿活動密切相關,村落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經濟發展的影響,地名能反映出一個地方經濟的發展狀況。在過去經濟發展較為活躍的地方,一些商鋪和手工業作坊逐漸發展壯大,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商業活動現象已經消失,但地名卻留下了當時的蛛絲馬跡,從中可以窺探到舊時城鎮或鄉村工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如:地名中出現的“集”、“市”、“店”、“坊”、“鋪”等。繁峙縣經濟商貿地名中以“坊”、“鋪”命名的較多,如茶鋪、茶坊、油坊。
地名源于家族姓氏。姓氏地名是以姓氏命名的地名文化,地名的淵源和姓氏關系十分密切。姓氏是血緣關系的產物,是宗族制度的體現。繁峙的經濟活動大多以農牧業生產為主,長期處在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模式中,宗族觀念根深蒂固,往往同姓同宗的人聚居在一個村莊,所以形成的村落多以宗族姓氏命名。繁峙的姓氏地名占了重要的比例,涉及33 個姓氏。例如高莊、季莊、趙莊、羅家山、牛家堯、趙家峪等。姓氏地名在繁峙縣每個鄉鎮都有體現,其中以巖頭鄉、繁城鎮最多。眾多的姓氏地名,反映出繁峙人十分重視宗族和血緣關系。
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口的遷移,有些姓氏地名已經名不副實。比如“趙家莊”并不是都居住著趙姓人氏,“高莊”也并不都居住著高姓的人氏。地名源于歷史文化。地名是人類社會歷史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真實寫照。歷史留下來的地名不止是簡單的表征地理位置信息的符號,同時也是歷史文化的載體。繁峙縣諸多地名都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典故,主要體現在歷史事件和相關歷史人物上。杏園鄉的公主村相傳是南北朝時期北魏文帝第四個女兒誠信公主出家時所建,公主村因此而得名。繁峙縣有的地名記載著對革命先烈的懷念。如致勝村原稱娘娘溝,為紀念烈士史致勝,將烈士生前戰斗過的地方娘娘溝改為致勝村;萬民莊,明清以來稱豹峪里,為紀念革命烈士郝萬民同志,改名為萬民莊。歷史通過地名得以再現,可見地名對歷史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地名源于生產活動。農業生產是人類最早從事的生產活動之一,繁峙縣的一些地名反映了農業生產活動的文化特征。在繁峙縣的地名中,與農業有關的地名有木瓜溝、杏樹溝、山羊溝、羊腦溝、杏園、大木瓜、小木瓜、瓦磁地、車廠、野(冶)廠等。這些農業生產活動貼近生活,與生活、生產活動息息相關。
地名源于特定的建筑物。建筑是時代的一面鏡子,映射出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審美追求和地域特色。以建筑物命名是指人們以自身造就的事物給地方命名,建筑物是當地的標志性景色,如“寺”、“塔”、“樓”、“殿”、“橋”、“窯”等。繁峙縣地處大同云岡石窟、恒山懸空寺、五臺山之間,是佛教西來傳播的主要通道,繁峙縣又是中原和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交界地帶,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交匯。因此,繁峙縣有許多與宗教有關聯的建筑,如“殿”、“寺”、“庵”、“塔”等有關的地名。早期人們認為佛、神可以保佑平安、祈福避禍,于是用帶有宗教色彩的詞語來命名,反映了早期人們崇尚神靈、敬畏神靈的心理。如晉王殿、鐘耳寺、角耳庵、塔西溝、石塔溝、神堂堡、南禪房、北禪房、古花巖(華嚴)等。
地名源于軍事活動。繁峙縣是中原地區和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交界地帶,關隘重重,戰亂頻繁。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往往會采取一系列的軍事活動,加強軍隊防御措施。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繁峙縣境內留下了大量的軍事地名。許多村莊帶有“堡”、“寨”、“屯”、“營”等字眼,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繁峙縣當時的軍事活動或屯田制度。“營”和“寨”是軍隊駐扎的地方,如大營、茨溝營、高升寨、曹家寨、義興寨、樸寨、六郎寨、中莊寨、兵馬會、娘子城等。“堡”是軍隊的防御建筑,一般是土筑的小城,如百堡、代堡、侍倚堡、光裕堡、神堂堡等。“屯”是軍事上用來屯田的地方,如小屯等。
地名源于居民的美好愿望。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戰亂和自然災害對人類生命、生活、生產的威脅,人們對大自然充滿著敬畏和崇拜,希望有一種神秘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愿望,便產生一種追求太平、安寧,追求幸福、吉祥的愿望,這種意愿通過地名表現出來,于是借助吉祥、幸福的字眼來命名地名。繁峙表達意愿的地名有44 個,廣泛使用“盛”、“裕”、“福”、“安”、“旺”等字眼兒,寄托著美好的心愿,例如民盛、福連坊、安樂莊、興旺莊、復興、常勝、興勝、莊旺等。
地名是一部編年史,記錄著一方水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它是人們進行社會活動交往的工具,也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文化積淀。地名如同化石,為追溯人類社會的歷史性狀提供了線索和依據。“地名是民族文化遺產”,是聯合國第5 屆地名標準化會議對地名的物質性、社會性和文化意義的定位。

